基於芬蘭的Sampo Hietanen(現為MaaS Global Ltd的CEO)在2006年所提出的構想,該公司所開發的「Whim」服務在北歐和歐盟國家更是該領域的先驅,開發出一款可輕鬆自由安排大眾交通運輸工具、計程車、租用車的預訂,並於線上支付的手機應用程式
而假如我們觀察推特使用者對於前總統川普的看法(如下圖一),X軸為給川普0~100分,而Y軸則為人數,推特使用者(綠色左側)給川普0分的比例遠超過沒有使用推特的人(紅色左側),而沒有使用推特的人給川普高分的比例(紅色右側)遠高於推特使用者(綠色右側)。假如今天中國以《反分裂法》為理由,要求推特拿掉蔡英文總統的推特帳號、或者全面加註一個中國原則在所有台灣官方機構的帳號下方,否則「違法」,那曾經有求於中國審查言論的馬斯克,是否會以合法為名處理台灣的推特帳號?假如Tesla公司要對股東負責、但是Tesla的營運仰賴中國,那中國是否會以經換政的限縮台灣在推特上的空間呢? 馬斯克和中國的關係,恐對台不利 這個問題,假如結合馬斯克的「左右各讓10%不開心」的原則,可能就對台灣更糟。
小英政府曾善用推特推動外交 台灣有多少人在用推特?比例極少。但是要怎麼認證中國網友?到最後還是得跟中國政府合作認證,而結果就更可能使得中國推特網友帶任務出巡的比例大增。推特公開的台灣使用者大概佔台灣人口的10%,但根據TEDS2020總統選舉後的調查,僅有0.1%(1680位民眾中的2位)說會透過推特蒐集政治相關資訊。當然,這可能是馬斯克希望看到的效果之一。文:王宏恩(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。
根據《紐約時報》的整理,馬斯克曾說要公開演算法、讓「極左派極右派都有10%的人不開心」、以及要實名制並打敗機器人(spam bot)、並認為推特本身已經是公共領域(de facto public square)因此需要絕對的言論自由保護。因此,總結來說,對於馬斯克買下推特一事,台灣政界與民眾應該認真觀察他對於中國的看法、以及對於跨國言論自由是怎麼形塑政策的。後來受到大型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崛起,加上數位科技影響,衝擊實體書等出版業,2006年桂冠出版社直營門市搬離台北,在2007年將公司遷往苗栗三灣鄉,繼續為廣大讀者服務,新增台灣研究與客家研究叢書,推廣客庄文化。
其次,因應時代需求而有所轉型,改採POD(Print on Demand或Publishing on Demand)隨需印刷,透過掃描重製方式,讓絕版書能夠繼續發行。對於電子書盛行的年代,老字號出版社堅持實體印刷,著實讓人敬佩。它的消逝,代表國內出版業不再有輝煌年代。筆者認為桂冠出版社的走入歷史,某種程度上要讓年輕人瞭解,在幾十年前曾經有一批人為理想奮鬥,主張標榜「知識的燈塔,文化的桂冠」為台灣注入知識活水,從戒嚴到解嚴,堅守目標,這對於我們邁向現代化、民主化的國家歷程中,出版業扮演關鍵性角色,因為它們的任務是傳遞知識,為文化紮根。
舉凡西方哲學的胡賽爾(Edmund Husserl,1859-1938)、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,1889-1976)、巴特(Roland Barthes,1915-1980)、傅柯(Michel Foucault,1926-1984)等大師級作品,對於國內的大學人文教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。實體書經營岌岌可危 此外,國家圖書館在今年3月公布「110年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」,去年出書量達到57710種,相較前一年成長64.69%,包含電子書與有聲書的出版,平均每千位國人購買的新書有2.47本,亦是比過去多。
文:劉韋廷(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學者,東海大學、真理大學兼任助理教授) 又一間老字號出版社關門了目前各縣市的書店經營相當辛苦,不僅要賣書也要賣咖啡等文青服務,才會受到顧客青睞,顯見賣書是個奢侈的理想。在賴先生去世後,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追贈褒揚令,懷念他對於客家文化的辛勤付出,藉此啟發年輕人投入出版事業。筆者在20幾年前還是大學新鮮人時,初入學術堂奧,位處台大校門口正對面的桂冠出版社,是買書的必去聖地,老闆熱情好客,時常推薦好書給學生,門庭若市。
文:劉韋廷(中研院史語所博士後研究學者,東海大學、真理大學兼任助理教授) 又一間老字號出版社關門了。不過,這樣的統計報告似乎與市場現況有所出入,現在的年輕人對於閱讀趨向多元化途徑,智慧型手機豐富的視聽享受,他們不一定購買實體書。其次,因應時代需求而有所轉型,改採POD(Print on Demand或Publishing on Demand)隨需印刷,透過掃描重製方式,讓絕版書能夠繼續發行。由於2019年桂冠創辦人賴阿勝先生(1950-2019),因登山意外過世,再加上疫情緣故,業績不如以往,慘澹經營,在找不到人接手的情況下黯然熄燈。
賴阿勝用心甚深 這些關於賴先生的故事已經刊登在官方臉書,包括「實驗的開始」、「知識的啟蒙」、「引介新知」、「出版的現實面」等四部分關於中小型民間企業的甘苦談,足見賴先生在有限資本上的奮鬥,終其一生出版超過數千本書籍。筆者建議主辦單位可將賴先生相關文物數位化,用線上方式呈現,不會受到空間、時間限制,利用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的免費策展平台,讓賴先生的出版精神在網路世界裡,無遠弗屆的流傳開來。
成立於戒嚴時期的桂冠出版社,引介西方哲學與社會科學至華文世界,特別是「當代思潮」、「新知叢書」系列最為人所知。後來受到大型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崛起,加上數位科技影響,衝擊實體書等出版業,2006年桂冠出版社直營門市搬離台北,在2007年將公司遷往苗栗三灣鄉,繼續為廣大讀者服務,新增台灣研究與客家研究叢書,推廣客庄文化。
舉凡西方哲學的胡賽爾(Edmund Husserl,1859-1938)、海德格(Martin Heidegger,1889-1976)、巴特(Roland Barthes,1915-1980)、傅柯(Michel Foucault,1926-1984)等大師級作品,對於國內的大學人文教育有非常深遠的影響。筆者有幸在五年前向桂冠訂購絕版書,賴阿勝先生依然給予優惠折扣造福莘莘學子,鼓勵學生購書。戒嚴時期透過翻譯經典名著提供吸收國外知識的管道,桂冠出版社功不可沒。筆者認為桂冠出版社的走入歷史,某種程度上要讓年輕人瞭解,在幾十年前曾經有一批人為理想奮鬥,主張標榜「知識的燈塔,文化的桂冠」為台灣注入知識活水,從戒嚴到解嚴,堅守目標,這對於我們邁向現代化、民主化的國家歷程中,出版業扮演關鍵性角色,因為它們的任務是傳遞知識,為文化紮根。其內容呼應賴先生身為客家子弟,投入文化事業不遺餘力,詮釋苗栗鄉親認真的生命態度,可惜展覽已在當年度的11月26日閉幕。實體書經營岌岌可危 此外,國家圖書館在今年3月公布「110年台灣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」,去年出書量達到57710種,相較前一年成長64.69%,包含電子書與有聲書的出版,平均每千位國人購買的新書有2.47本,亦是比過去多。
它的消逝,代表國內出版業不再有輝煌年代。然而,這本書早已絕版,感謝賴先生願意再刷,不計成本出版。
對於電子書盛行的年代,老字號出版社堅持實體印刷,著實讓人敬佩。最後,如何提升國人的閱讀樂趣與購書習慣,增加國人在面對不同挑戰的軟實力,促進國民素質,這是一大困境與危機,對照老牌出版社的倒閉,值得主管機關省思。
本文認為桂冠帶動國內學術思潮,並非空穴來風,以筆者熟悉的宗教學領域(Religious Studies)而言,桂冠在2000年出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伊利亞德(Mircea Eliade,1907-1986)名著《聖與俗:宗教的本質》(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: the nature of religion)即是透過國內學者翻譯與長期校閱,同時邀請專家導讀,見證國內宗教學發展,整本書並非由中國大陸學者翻譯而成,打破網路上的流言蜚語,認為桂冠過去只是簡體轉繁體的翻譯。桂冠在1989年出版《雷震全集》造成轟動,是1987年解嚴後圖書界大事,並出版200多本世界文學名著,奠定出版學術書之地位
而我和女性友人在台灣最大的不同及辨認是,我是台灣的原住民布農族女性研究生。當時我是一個哺乳期的媽媽,每天脹奶疼痛有擠奶的需求,但是單身行程並未顧及到我作為一個哺乳媽媽可能遇到的難題。沒想到一個爆胎,讓她文化震撼四起:晚上出門除了來車照耀的車燈,巷子轉彎離開後,她變成前後沒有路燈的黑暗世界,無法前進心生恐怖。」 而我們的討論在研究議題時,常能聽到友人她的鋪陳:「我家就是傳統性別的閩南家庭,我阿嬤、媽媽迷信常去算命,也常帶我去宮廟拜拜,甚至為了我的幸福幫我算命改名字……」她說這就是現實世界(偽善世界)的潛意識,即使我們同在一起學習做學術並一起生活對話,但終究跨越不過彼此家族的文化與溝通。
研究倫理與學術研究如何能夠在雙方不受任何傷害的前提下,是真正能夠幫助到解決(自己)社會的問題,及回應隱性的社會現象?距離怎麼拿捏衡量,價值最終在自己與個人所處的群性關係裡,抑或是整體環境的預設裡? 然而,不管我們天南地北的將任何話題聊成學術,最終離不開現實社會的潛意識:女人為難女人。我們吃夜市,聊她的文化震撼,更談論彼此的研究議題,以促進思考以及交換心得。
我們這次見面的第一句話,是友人在問好後,迫不及待打趣且偷笑的跟我說:「學姊。女性友人常說「群性」(sex group)議題和性別宰制,是跟她的研究論文有關,因此有她社會與媒體傳播專業的社會現象觀察。
學術理論與女性主義、性別議題、社會新聞、大小人物故事及網紅與原住民部落時事議題,刀光劍影卻談笑風生。為何特別提及這個旅行發表,因為行程中我並未參與發表,而當時同行就單純只是抽離日常生活的身分去探看另一個世界,是從部落媽媽角色需要喘息的位置出發。
我告訴你唷,我這幾天的行程2266終於來到這裡,才知道你的「移動」(Mobility)論文太重要了,根本不用去國外弄個什麼文化震撼,在台東每天都有文化震撼。文:余桂榕 一位來訪部落的女性友人,來台東布農族的部落參加打耳祭典活動,也是我在博士班期間遇見最特別且有趣可愛的研究生。她笑著說:「我生氣了。回到日常生活中女人的情誼,我們有共同的女性經驗,享有某種程度在台灣共同的處境,但是我們也是有差異的,已婚的、已婚不生的、單身的、單身有小孩的、失婚的、失親的、再婚的或者女同志等等,各種樣貌的女人經驗。
言歸正傳,友人這次騎電動車來台東的感恩巡禮,除了到學姊(我)家接受招待,也有她傳播人拍攝的既定行程。總有個關鍵字來來回回的討論彼此的觀點,而我總是笑她的外太空頻率,並且相對我這個世代保守的個人來說,將她的論述歸類為女性主義激進派。
在等候出門前的學妹面前擠奶、在行程中的廁所快速擠奶、遊覽車行進中脹奶疼痛到不得不跑去最後一排椅子上,躲起來偷偷擠奶於我的500CC的保溫杯中……最後都只能婉惜丟棄這樣珍貴的母奶,因為在國外且沒有冷藏設備的行程不便。而我是很關心她研究論文及生活的台灣布農族朋友,也可能是她生命中第二個認識的原住民布農族女性。
因此行進中,我常一個人脫離團隊視訊關心孩子,哺乳也好,停留較多時間買孩子婦幼的紀念品也罷……還好學妹們都能體諒及哈哈大笑哺乳動物媽媽的辛勞。難道沒有錢蓋路燈嗎?」 而當她住到另一間更鄉間的民宿時,電動車更因為在鄉間無路燈,友人根本無法像在高雄市區趴趴走,去夜市還是超商的行動自如(她一邊分享,一邊笑死與氣死自己的空間想像)。